每日商报报道“你看,这套《毛泽东选集》比较早了,页面有些松动,不过我们还是保存得比较好的;这边这套新一些,我小时候常常翻看……”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,家住石桥街道华锦社区桦枫居的刘越新早早地翻出珍藏多年的《毛泽东选集》,准备捐给社区,增添一分红色力量。
在华锦社区,只要提起刘越新,居民们总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赞。大家喜欢称她为“刘老大”,不仅是因为她身兼桦枫居第一党支部书记、桦枫居南区业主委员会主任、志愿者队队长等多重身份,更是因为她时刻践行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精神,让人由衷地敬佩。
从父亲手中接过《毛选》
从此践行“为人民服务”
刘越新的家中有三套《毛泽东选集》,最早的一套是红色塑胶封皮金色字样,虽是边角比较容易打卷儿的材质,却被保存得非常好,只有因经历时间洗礼而略微变薄脆的书页昭示着它的年岁;第二套是米色封面,黑色标题字样,每一页都能感受到被人细心翻阅的痕迹;第三套是白色封面红色字样,也是现在不少人家中还能找到的一套版本,刘越新自己也经常看这套。
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三卷,1004页,是刘越新最常翻阅的一页。那篇文章的标题是《为人民服务》,也是她从小耳濡目染的一句话。
“我父亲是离休南下老干部,当时随部队从河北一路到浙江,我们一家最终在杭州定了下来。前前后后搬过六七次家,只有这些书是万万舍不得丢弃的。”刘越新说,彼时父亲还健在,就总是拿着《毛泽东选集》教育她,叫她要乐于助人,乐于奉献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、对他人慷慨的人。“那个时候姐姐和妹妹都下乡务农了,我留在父母亲身边读书,毕业后就从事水电相关的工作。”
新安江水电站、乌溪江水电站、紧水滩水电站……这些曾经为我省水电事业与经济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地方,都曾留下过刘越新和她父辈们的足迹。现场勘测、工程施工、运行监测……在当时那个年代,水电是群众生活用电的主要来源,刘越新说,从零开始建设水电站固然辛苦,但一想到建成之后,千千万万的家庭就能通上电,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,她就觉得再辛苦都值得。“我就想着,做好这个本职工作也算是为人民服务,多好。”
退而不“休”
用光热感染身边的人
50岁退休,到今年64岁,退休后的刘越新忙碌了14个年头。
每天早上六点多钟,她便会起床,在社区里巡视;等到大家都起得差不多,上班族们出去工作,她又投入常规的社区工作中;到了下午,文艺团队要排练,党支部会议要召开,大大小小的工作扑面而来,她依旧能有条不紊地逐项完成;直到夜深了,她还要走过社区每一个垃圾收集点,确认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。“一般不到晚上10点,我是不会回家的。”
“哪里需要我,我就往哪里去!”这句话,刘越新常挂在嘴边。小到邻里纠纷,大到社区规划,但凡居民们遇到麻烦,总会第一个想到求助于她,而她对于这些求助也是有求必应。
曾经社区舞蹈队苦于没有练舞场地,只能在较为开阔的空地上公放音乐,时间长了遭到周边居民的投诉。眼看双方争执不下,刘越新站了出来,主动调解问题。在她一次又一次地沟通调解下,双方达成了共识:一方愿意出资为舞蹈队购置音响,一方则主动退至闲置的地下车库区域练舞。还有小区的红色友邻志愿队,起初只有零星几人,在刘越新的带领下,队伍逐渐扩大,如今已经发展至40余人,辖区内的卫生、安全、环境问题都难逃他们的“法眼”。
今年春节期间,辖区内泰地北上的流动人员响应号召留“浙”过年,刘越新就带着志愿者们赶去为新家人们准备了一桌纯手工的饺子宴。“只有手擀出来的饺子皮,吃起来才有‘家’的味道。”刘越新的这番话,让流动人员感动不已。
对于刘越新如此忙碌而充实的“再就业”,老伴儿一直大力支持。每每说到这里,刘越新的眼中总是会露出几分温柔的笑意:“以前他主外,我主内,现在我们的位置调换了下,我主外,他主内,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