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斯特365-365提前结束投注-365bet中国客服电话

蒲辅周治疗急性发热病经验

蒲辅周治疗急性发热病经验

蒲辅周老师尤其注重掌握治疗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。他指出,“时病指的是春夏秋冬季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,古人统名之为伤寒、热病,如《内经》云‘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’,一切外感病称时病,也称六气为病”。

一年十二个月,有六个气候上的变化,即风、火、暑、湿、燥、寒。

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惊蛰,这四个节气六十天,为初之气,主厥阴风木,此时的外感病多为风温、春温,亦有气温反寒而病寒疫的。

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,为二之气,主少阴君火,其病多属温热病范围。

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,为三之气,主少阳相火,其病称为暑温病;积热成火,到这个季节,外感病多在暑证范围。

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,为四之气,主太阴湿土,其时多雨,外感病多属湿温范畴。

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,为五之气,主阳明燥金,时病秋燥;这个季节,雨水少了,自然界万物枝萎叶黄干枯,因此为之燥。

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,为六之气,主太阳寒水,这时伤寒病多;若冬阳偏胜,气候应寒反暖,这时的外感病叫冬温。

强调“必先岁气”,就是讲研究四时五运六气为病的一般流行规律,找出属风温、春温、暑温、湿温、秋燥、冬温等之病机,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治疗。

冬季时病辨证论治

伤寒

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,为六之气,主太阳寒水,这时伤寒病多。冬季感风寒轻者,头痛身痛不甚,微恶寒发热,咳嗽鼻塞声重,胸膈满闷。蒲辅周多用华盖散、九宝汤。华盖散:麻黄、炒苏子、杏仁、桑皮、茯苓、橘红、甘草各五分,生姜三片,大枣一枚,水煎服。九宝汤:薄荷、炒苏子、麻黄、杏仁、桂枝、陈皮、大腹皮、桑皮各一钱,甘草五分,生姜三片,大枣一枚,水煎服。

暴寒伤肺,喘嗽鼻塞痰壅,宜三拗汤。

外寒内火,肺气郁闭,而喘甚者,越婢加半夏汤(麻黄、石膏、法半夏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)。

外感风寒,咳而喘甚者,用麻杏石甘汤。

外感风火,内有寒饮,见胸满咳嗽,宜小青龙汤;兼烦热者,加生石膏。

若水饮上逆,见喘咳,面目浮肿,宜葶苈大枣泻肺汤。

冬季感受风寒又有伤食,见肠胃失和,胸腹满闷或呕吐或下利,宜藿香正气散。痛甚加吴茱萸;呕吐甚加白豆蔻、生姜引,水煎服。

若冬感风寒,内夹湿痰,见恶寒发热,头痛身痛,腹胀满,不思食或呕,恶水不欲咽,大便不利,或关节痛或重,乃表里同病,宜用五积散,每服五钱,生姜三片,水煎服。

冬温

若冬阳偏胜,气候应寒反暖,这时的外感病叫冬温。

冬温治法可与风温治法互参。其症状类似伤寒,但脉不紧,头痛发热,不恶寒或微恶寒,心烦,小便赤,口渴,有汗或无汗,脉浮数,舌红苔白燥或黄。此为外寒内火,宜凉解法,可用麻杏石甘汤。咽痛加僵蚕、射干、桔梗;咳甚加前胡、贝母、枇杷叶;痰多气促加瓜蒌、莱菔子、苏子;头痛加薄荷、荆芥穗、菊花。

蒲辅周认为,冬温外感病,若四五日不解,邪入气分,大热、大汗、但热不解、大烦、大渴,同样可用白虎汤。若表热不解,里热又结,腹满便秘,心烦无汗,舌红苔黄,可用凉膈散。

对于冬温出现脉浮紧,无汗而烦躁,头痛身痛者,可与大青龙汤,桂枝量只需数分, 切勿过重致衄。

蒲辅周的儿子蒲志孝在回忆关于外感病中用桂枝时谈过一件事:1963年2月,蒲辅周的二弟患感冒,见头痛、周身骨节疼痛、脉紧苔白,蒲志孝用麻黄汤一剂而愈,事后颇为自得,写信告知在北京的父亲,以为必得褒奖。谁知蒲辅周速来回信说:“你二叔平常嗜酒,湿热素重,桂枝汤有‘若病酒客不可予之’的告诫,你只注意了桂枝汤的‘汤’字而忽略了‘桂枝’。此物用于内热之人当先考虑动血之弊;寒热外束,有身疼痛时,可去桂枝,加羌活一钱,效果同样会很好。你这是只读死书,缺乏思考之过。”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蒲辅周读书之细,辨证之精,用药之活。

相关推荐